欢迎访问AG8九游会-中国(J9)官方网站!

E-mail: 15916802165@qq.com

AG8九游会鱼米之乡“实锤”!8500年前我国这个地方的人就吃上了稻米…… 每日文博

2024-05-05

  AG8九游会江苏,历来被称为“鱼米之乡”,一个“蘇”字,代表水草丰茂,有鱼有米。至今仍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和茶叶主产区之一。

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,江苏南部、江淮东部、淮河中下游陆续发现一系列距今约8500至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。记者近期探访多处遗址了解到,随着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,考古专家结合史料文献印证和现代科技手段,经过考古学、历史学、环境学、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证实,“鱼米之乡”的考古证据链日趋完善。

  梅花镇是距江苏宿迁泗洪县城15公里左右的一个小镇。顺山集遗址就位于该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,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,面积约17.5万平方米。一段距今8500年至7500年的远古生活,浅浅地尘封在地下一尺。

  2010年前后,考古人员在此地发现了炭化稻颗粒。这些比芝麻大不了多少、因为长期埋藏地下而炭化成为黑色的炭化稻,和同样在此出土的、用于烧煮食物的移动式陶灶一起,见证了先民们渐渐过上了“有烟火气的生活”。

  源自西亚的大麦和小麦,中南美洲的玉米和东亚的水稻,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。从全球来看,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的驯化时间,大多都起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——这与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全球气候变化直接相关。考古人员认为,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稻米大约在1万年前,但当时的驯化水平极低,意味着稻米不是主食。

  考古成果证实了这一猜想。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吴文婉说,顺山集遗址中获得的植物遗存主要有水稻、粟米草、菊科等植物种子,石器和陶器上的植物颗粒主要是禾本科薏苡、水稻、葫芦科栝楼根、小麦族等。其中,薏苡和栝楼根数量最多、出现频率最高,可能是先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。

  有研究成果显示,当农业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时,采集和渔猎食物所占比重较大;当水稻逐渐量产时,采集食物所占比重也在逐渐下降。

  多个遗址的出土成果交叉印证,大约到距今6000至5500年之间,先民对水稻驯化水平逐步提高,稻米开始成为先民们离不开的食物。例如,在苏州草鞋山遗址,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红烧土块,经考证内含稻壳及炭化稻谷,距今6000多年;扬州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发现了人工栽培炭化稻米粒共4000多粒,距今约有5500年,其数量之多、颗粒之完整是历次考古发掘中少见的;到了距今约7000至5500年间的宜兴骆驼墩遗址也发现了炭化稻,而且稻谷已有籼稻和粳稻之分,这说明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,或已取代采集、狩猎成为最重要的生业模式。

  有考古专家评价,看上去不起眼的黑色炭化稻, 一粒比钻石还值钱。而一粒被人类驯化的稻谷,更代表了人类文明史上石破天惊的演化跃迁。

  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……根据传统,秋分之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就要进入秋收、秋耕、秋种的“三秋”大忙时节。而据考古发现,江苏先民早在8500年前开始栽下第一株水稻,探索种植技巧,驯化水稻。

  从采集狩猎到农业定居被称为“农业革命”,其时间大约从距今1万年前开始,历时约4000年,时间之长大约相当于从夏朝直至今天。其中,水稻和麦子等植物的耕种和驯化,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关键一步。考古学家联合多学科专家在对草鞋山、顺山集、韩井遗址发掘出的炭化稻进行考察鉴定,逐步明确了从人工驯化到人工栽培、规模种植的关键节点。

  一是人工选种。在龙虬庄遗址博物馆的西侧,摆放着一个白色的瓷盘,里面散落着的黑色颗粒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种植的稻米。考古学家发现,不同文化层的稻米在粒长、粒宽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,下文化层稻米小而杂,上文化层稻米大而整齐。他们由此认为,这一时期的水稻栽培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。

  二是人工种植。距离顺山集遗址约4公里,考古工作者在韩井遗址找到一处8500年前的水稻田,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水稻田遗迹之一。“在面积不足100平方米、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遗迹内,发现有人工开挖的水坑、水沟和水口,且水坑间有高差,说明那时先民已懂得引水灌溉。”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甘恢元说。

  三是带有灌溉系统。漫行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,古水稻田场景复原中,用稻草扎成的“古农人”模拟6000年前先民在田间忙农活的场景。考古工作者在草鞋山遗址中发掘确认了东、西两片水稻田遗迹。“稻田结构非常先进,有水口、水塘、水沟、蓄水坑,形成一个串联的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。”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孙明利说,正是有了灌溉系统和“田”的划分,稻作才有可能规模化。也就是说,6000多年前的草鞋山人,已经开始懂得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,按照自然规律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来安排农事。

  远古时期,人类从大自然中索取自然形态的食物,“茹草饮水,采草木之实”。而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也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。

  在水网密布的江苏,除了稻米,鱼也是先民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。考古学家在龙虬庄遗址文化层的泥土中除获取了炭化稻米,还发现了鱼类的咽齿AG8九游会、腮骨、脊椎、鳍棘,以及芡实和菱角,佐证着饮食结构的丰富以及渔猎经济的兴旺。

  丰沃的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,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创造条件。随着时间推移,一方面,捕鱼的工具逐渐升级。考古人员在顺山集、韩井、草鞋山遗址中都出土了一些陶网坠。“渔网挂上陶网坠,可以使撒出去的渔网快速下沉,小小陶网坠带来更多渔获是非常大的技术进步。”甘恢元说。

  另一方面,烹饪的工具也在进步。考古人员在顺山集遗址的房址附近发现了古人生火做饭的灶类遗迹,包括残存的陶支脚、灶釜的残片以及因火烤而形成的烧结面等AG8九游会。陶支脚、陶釜、陶罐等可自由组合,无论在室内室外烧煮都很方便。

  “为了克服陶支脚的缺陷,先民还发明了移动式陶灶AG8九游会,并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釜灶式组合。”甘恢元说,在顺山集遗址出土文物中,有一件经修补拼接的陶灶,高约24厘米,宽30厘米,呈半圆形,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陶灶。

  专家认为,探究农业起源是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,也是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之一。作为长江流域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地和农耕文化重要传承地,江苏先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稻作、圩田、桑基鱼塘、茶果间作等耕作系统。在发达农耕文化的孕育滋养下,江苏至今仍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和茶叶主产区之一,“鱼米之乡”“天下粮仓”的历史荣光到今天依然闪耀。(稿件已经相关专家和部门审核。)


区域经理